在志學街上有一家簡餐店叫做賀田,從很久以前我就覺得為什麼一家簡餐店要取這麼一個充滿日式風味的名字,不過到後來我才漸漸知道「賀田」這個名字與志學當地(甚至是花蓮其他地方)的關係,為了怕自己也忘記,所以乾脆記錄下來。



如果要說得先從清朝年間講起,當初花蓮的開墾是由李享、莊找這兩位漢人所開始的,
1812年(清嘉慶17年)他們從噶瑪蘭(今日的宜蘭)來到此地購得土地,而這塊土地則叫做「祈來」(也就是「奇萊」),位置則位於今日的一部份花蓮市、吉安鄉全部、以及一部份的壽豐鄉。到了1825年(清道光5年),吳全、蔡伯玉兩人帶領了2800多人從噶瑪蘭來到花蓮,並於現在的吳全一帶開始囤墾,但是由於受到附近的原住民木瓜族不斷地滋擾,所以開始建造石城來防禦,這座城就叫做「吳全城」,不過因為許多人水土不服,吳全自己也病逝於此,這些墾民便離開這裡,有些人逃回噶瑪蘭,也有些人繼續南下遷居到馬太鞍附近,吳全城便開始荒廢。

吳全古城位置圖(點擊看大圖)

吳全古城位置圖(點擊看大圖)

賀田金三郎

時間到了1899年(清光緒25年),台灣已經因為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這時有一位日本人賀田金三郎(如右圖,圖片來源: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網頁來到花蓮,他所率領的「賀田組」開始在花蓮各地開墾,包括了加禮宛(也就是今日新城鄉的嘉裡村,也就是家樂福那邊一帶)、鯉魚尾(也就是壽豐)、吳全城、鳳林等地,賀田金三郎並於1904年(明治37年)開設賀田組農場,位置就位於吳全城內,開始生產紅糖銷往日本,而這也就是花蓮產糖的開始。


日本政府認為賀田金三郎對於花蓮地區的開發貢獻極大,因此1909年(明治42年)將附近地區名稱改為賀田以紀念賀田金三郎的功績,而台灣光復之後改稱為「豐年」,後來再度改名成為今日的「志學」,另外根據台鐵的網頁的介紹,現在的志學火車站以前日治時代是稱為賀田火車站喔!

這些就是志學、吳全及賀田的一些歷史關係,吳全城目前似乎還有留下一些的遺蹟,平和國小旁的水塔那邊牆面上有將吳全城的歷史銘刻上去(但是我沒去看過沒有照片,有人可以提供嗎?)(2007.11.24更新,照片在此);另外在吳全里還有一個紀念碑立於1940年(昭和15年),當時也是為了紀念開墾當地的吳全以及賀田金三郎等人而在鹽水港製糖會社(前身為賀田組)辦公室前廣場立這個紀念碑
(如下圖),上面刻的是日文,根據花蓮縣文化局網頁所示,其譯文如下: 

「企圖拓荒開發被險山怒濤所阻隔的花蓮港平野者,前有吳全,後有賀田金三郎之兩君,然而由於遭受蕃害與價厲之難關 (或困難苦境),致其偉業竟未能達成。乃由鹽水港製糖會社繼承此大業,並聘請篤農大概幸之助君擔任墾荒開拓大業。邇來移殖內地人 (指日人),並愛撫使彼本島人 (日人專指臺灣之漢人)、高砂族 (指原住民)等而大規模的興起農耕事業,專心意志的用於灌溉排水、施肥驅蟲,尤其最致力於蕃害、惡疾防衛,從此遺寶 (指土地)得逐年而有收穫,終於 ()使萬頃土地之蔗業有薰風吹起波浪之今日,奠定了花蓮港發展之基礎。因此而建立此碑,以稱讚歌頌創業當時之氣魄,以及慰藉罹疫、遇害而殉職者在天之 靈,並將其遺績傳留於千古。昭和十五年九月廿四日建立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此外,依照我同學的說法,好像在魚山頂上的解說牌也有提到吳全城的事情。相傳以前吳全城裡面有一個逃生地道,是建於1825年(清道光5年),這個地道是先民為了避難的場所,聽說可以直通到花蓮溪旁;另外原本吳全內有一口深約40丈的古井,但是這口井卻在民國88年因為太深危險而被填平(有人知道它原本的位置嗎?),有興趣的人還可以看一下這一篇文章,同樣有提到地道以及古井。

 


延伸閱讀:

日治時期台灣郵政史 吳全城郵便受取所  這裡也有提到一些相關的歷史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mallove 的頭像
    smallove

    smallove

    smallo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